使馆区历来是国际恐怖分子制造事端,实施报复的重要目标,各国敌对势力在使馆区明争暗斗,形形色色的不法分子在这里粉墨登场。因此,使馆爆炸、外交官被劫或遭枪杀的事件,在国际上时有发生,1998年8月20日发生的美国驻肯尼亚、坦桑尼亚大使馆爆炸事件,就是一个例证。然而,各国驻华使馆的外交官们都有一种安全感,因为站在他们使馆门前的哨兵,用赤诚和热血铸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铁壁铜墙。
1976年4且29日中午11时55分,前苏联驻华使馆门前发生了大爆炸。
这天中午执勤的哨兵叫祁国兴,1973年1月入伍,河北安新县人。带班员叫李登贵,1971年1月入伍、四川营山县人。
在李登贵快要下哨的时候,从使馆西边的马路上走来一个中国男人,后背上背着一个黄色大旅行包,在离使馆大门只有二十几步远的时候,中国男人突然点燃了旅行包上的一根导火索。最早发现的是站在马路边的几个老太太,她们奇怪地说:“哎,那个人的包怎么冒烟了?”
此时在执勤的李登贵已经发现了来人,当老太太们喊叫的时候,他就开始朝门前游动,而来人也加快了步伐。李登贵感觉不妙,上前拦住他说道:“你是干什么的?”
来人说:“我去使馆。”
李登贵厉声说:“你包里装的什么?”
来人说:“炸药,快闪开,要不就炸死你!”
李登贵哪肯放过他,坚决拦住他的去路,并抓住他朝外用力推去。就在李登贵与歹徒搏斗时,歹徒背的炸药包爆炸了,声音惊天动地。
正准备午休的连长衣丙奎,听到一声巨响,立即从床上弹跳起来,凭感觉他判断这声音来自使馆门前,他连鞋也没有穿就朝屋外跑,不等跑到使馆门前,他心里就“咯噔”了一下:“哨兵呢?我的两个哨兵哪儿去了?怎么一个也不见?”
走近一看,衣丙奎有些懵了。哨兵祁国兴的下身只穿了条短裤躺在地上,大腿上有一个小碗大的窟窿,正冒着血。地上和使馆的墙上到处是血,树上挂着破碎衣服片,使馆的玻璃碎了许多,传达室被掀翻,门前的柏油路上炸开一个很大的坑,四周的泥土酥软。衣丙奎找了一圈,终于发现李登贵在对面的马路旁,面部朝下趴在地上,已经壮烈牺牲。
后来据祁国兴说,他发现李登贵与歹徒搏斗时,快速从哨位上跑过去援助,但还没跑到跟前,就听到一声巨响,紧接着一股气浪把他掀出很远。
李登贵也是被炸药的气浪掀到对面的马路旁的。他的下身也只剩下一条短裤。而歹徒却被炸得四分五裂,半个脑袋还是从使馆内找出来的,已经无法辨认面目。
衣丙奎将情况向上级报告后,各级首长快速赶来。北京军区医院的抢救组也赶来了。由于抢救及时,身上28处负伤的祁国兴奇迹般地得救了。
公安部和安全部的同志对现场进行了检查,从一块很小的雨衣碎片上,发现了“夏大云”3个字,后来又在现场找到了一张邯郸至北京的火车票。初步断定,歹徒叫夏大云,从邯郸来京的。
于是,侦破组立即赶往河北邯郸,经过调查,确认歹徒就是夏大云,系邯郸钢铁基地的工人,因家庭问题对政府不满,企图制造国际事端。
后来,侦破组把夏大云的照片拿给战士看,几个战士一眼就认出曾见过此人。原来,夏大云到北京后,先在使馆周围转了几圈,了解使馆门前的情况,他的举动已经引起了哨兵的注意。哨兵们证实,此人上午去饭店吃了一顿饭,又去理发馆理过发。
当使馆得知事件的真相后,大使和外交官从使馆走出来,对着李登贵烈士牺牲的地方鞠躬默哀,并对衣丙奎说:“感谢你们保卫了我们的安全,对于牺牲的烈士,我们很敬佩。”
在当时,中苏关系还比较紧张,外交官能说出这样的话,完全是发自内心的,这是超越种族、超越国界、超越意识形态的崇敬。李登贵用自己大无畏的精神,为祖国赢得了荣誉。
(摘自《首都卫士》,衣向东、巴根著,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。)